你是否經常會有以下的迷思?
1. 人的能力是否天生註定,我依世點都唔會做到學霸!
2. 只要經驗夠多,就一定會進步!
3. 只要我努力,就一定會進步!
「一萬小時定律」由暢銷作家麥爾坎·葛拉威爾 (Malcolm Gladwell) 2008年在他的著作《異數》中提出,他認為天才之所以非凡並非天資聰穎,在選定的領域裏面努力練習一萬個小時,任何人都可以變得超凡。
但「一萬小時定律」真的有用嗎?
美國大學生史提夫・法隆 (Steve Faloon) 利用循序漸進的練習法,才花了兩百個小時練習,就成為記住八十二位數字的世界第一人。
著名樂隊披頭四 (The Beatles)在漢堡演出期間,累積的演奏時數亦只有一千一百小時。
以上現實的種種例子都證明一萬小時練習,並非步向成功必要條件。
不過葛拉威爾的書中仍有一重點是非常值得留意,如果你想在所處領域有卓越表現,就要長年投入及大量的精力,雖然未必是整整一萬小時,也必定是非常可觀的時數。
沒有無意的成功
成功並非埋頭苦幹地練習就可以得到,要從學渣變學霸需要「刻意練習」,別要被「贏在起跑線」的坊間傳言困住自己,一項針對八至十八歲音樂學生的研究顯示,最成功的學生是在找到自己最心儀的樂器後,自發地不斷練習,而表現一般的學生則是因為放不下起跑線的執著,把全部時間投注在第一個他們遇到的樂器上。
簡單而言,要達成每次的「刻意練習」都要符合以下的目標:
1. 要有明確目標
2. 每次練習都要獲得意見回饋
3. 再透過回饋,立刻修正過去的錯誤
刻意練習的5個步驟
1. 產生興趣
先探索出你有感興趣的領域,或者會不會經常有人稱讚你很擅長做某項事情?
2. 高度專注
例如說你完成英文練習,如果你停停斷斷,不停地把手機拿出來看,這樣只會造成注意力分散。針對以上情況,有幾個方法應對:
A. 一次只做一件事
由於我們的大腦多半是「單線運作」的,所以不管你是一心多用還是分心或都只是在挪移原本的記憶體,所以一次只做一件事情,是為了將自己的記憶體專注在一件事上面。
B. 番茄工作法
1. 先寫下你當日要完成的任務清單
2. 設定你的番茄鐘,即是鬧鐘,每節時間是25分鐘,
3. 開始第一項任務,直到番茄鐘響鈴
4. 停止工作,在列表裡該項任務後面畫上記號,小息3~5分鐘,接著開始下一個番茄鐘,繼續完成任務清單,直到全部完成
小錦囊:
1. 每四個番茄鐘後,休息25分鐘
2. 記得把一切會分心的東西給關掉,例如說手機、電腦等
3. 放棄習慣
根據諾爾·迪奇所提及的「行為改變理論」,「舒適區」是你得心應手完全熟悉的區域;「學習區」充滿了新穎有趣的事物;而「恐慌區」則令你擁有難以理解的壓力,讓你只能依靠反射動作存活。
而心理學指出,人只有在學習區的時候才能夠進步,所以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待在「學習區」,遠離「舒適區」和「恐慌區」。
假設對於一個對英文字彙認識不多的人:
進入「舒適區」:繼續使用所知的英文生字,不會做任何練習。
進入「恐慌區」:要求自己一日背誦二千個生字,強迫自己不停地做練習,這樣會令自己。
進入學習區:先訂立簡單的目標,慢慢完全,然後逐漸增加難道,第一日背誦5個生字、第二日背10個生字等。
4. 有目的地練習
刻意練習需要經過一連串的改進與累積才能夠實現真正的進步,可以搭配“PDSA”循環,讓自己有目的的練習更上一層:
1. Plan 計劃:訂立目標(e.g. 今日我要背誦5個生字)
2. Do 執行:執行目標
3. Study 研究:定期測試自己是否達成目標
4. Act 處理:如果發現自己未能達標,就要找方法處理(e.g. 如果發現自己不適合死記硬背,可以使用家庭字串記憶法)
5. 良好的反饋
練習最重要的部份就是「改善」,不要持續用錯誤的方法練習,這樣只會降低學習效益和質量,所以有良好的反饋非常重要,可以有兩個主要來源:
1. 老師,可以請老師給你即時的指正
2. 自我監測,例如觀看自己練習過程的錄影,亦可以剛提及的PDSA方法了解自己的錯處,然後進行尋找改進的方法
你可透過練習展現天賦,永遠都不會遲,成就則由自己來定義,不要再被「贏在起跑線」上的社會觀念束縛。
延伸閱讀:
【一個假期,追回進度!】10項中五、中六DSE學生暑假備戰必做之事